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初,晋文公决定亲自带领军队出征,支援宋国抗击楚国的侵略。晋军的首个目标是楚国的盟友——卫国,晋文公率军成功攻占卫国,接着穿越卫国境内,进入了楚国另一盟友——曹国的领土。晋军将矛头指向曹国的国都陶丘(今山东定陶),并发动了猛烈的攻势。陶丘的城墙坚固,且周围地形险要,防守固若金汤。尽管晋军进行了多次攻击,但都未能突破防线,甚至损失惨重。为了打击晋军的士气,曹共公下令将阵亡的晋军士兵尸体悬挂在城墙上,以此向敌军示威,希望能够扰乱晋军的军心。
面对曹共公这等恶劣举动,晋文公心中充满愤怒,但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对策,甚至一度有过撤退的想法。然而,晋军中的一名士兵激烈的言辞给了晋文公启示:“既然曹国如此不尊重阵亡的英雄,那我们又何必顾及他们的先祖呢?为何不直接在曹国的祖坟上扎营,用先人的棺材作为材料来搭建我们的营地?”晋文公一听,顿时灵光一现,立刻下令将营地从陶丘城下迁至曹国的祖坟地,准备挖掘墓地,取用曹国先人的棺材来修建营地。
展开剩余71%这一做法令曹共公大为震惊,完全没有预料到晋文公会采取如此狠毒的手段来回击。面对晋文公的决定,曹共公感到十分为难。他既无法容忍祖坟被亵渎,又无法阻止晋军的进攻。最终,曹共公只得命人将阵亡的晋军尸体收回,进行安葬,并将尸体送到晋军大营。经过这场恶劣的较量,晋文公以更加恶劣的手段彻底打击了曹共公的信心,令曹军的士气大幅下降。
随着曹国的气焰被压制,晋军再次发起了对陶丘的攻城战。曹国守军的心态动摇,防线出现松动。经过几个月的僵持,终于,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三月初八,晋军成功攻破陶丘,俘虏了曹共公,将其擒拿至晋文公面前。
晋文公永远记得自己在流亡期间曾因途经曹国而遭到曹共公无礼偷看的屈辱。此次晋军成功攻占陶丘,晋文公亲自出征,痛斥曹共公的所作所为,并宣布废除其君位,将自己心中的怨气尽情宣泄。
然而,晋文公并没有忘记当年曹国大夫僖负羁对自己所做的厚待。在攻占陶丘后,晋文公亲自接见了僖负羁,并送上丰厚的礼品和财物,还命令晋军不得骚扰僖负羁及其家人。虽然这本是一项表达感激的举动,但却引发了两位晋国亲信老臣魏犨和颠颉的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未获得应有的赏赐,而僖负羁却获得如此丰厚的馈赠,感到极为不公平,心生报复之心。最终,魏犨和颠颉合谋放火烧毁了僖负羁的家,致使僖负羁在火中丧生。事发后,晋文公得知真相后,亲自处决了颠颉,但对魏犨既往不咎。魏犨虽然失去了晋文公的宠信,仕途陷入低谷,直至去世,但魏家子孙通过几代努力,最终在魏犨的曾孙魏舒的领导下,重回权力中心,成为晋国的正卿。
晋文公出兵攻打卫国和曹国,目的在于迫使楚国放弃对宋国的围攻,减轻宋国的压力。尽管卫国和曹国已被攻克,楚成王依然没有撤兵,反而加紧了对宋国的围攻。晋文公虽然在陶丘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宋国仍未摆脱楚国的威胁,局势依然严峻。此时,宋成公再次向晋国求援,请求晋文公尽快出兵解救宋国。
晋文公陷入了两难的局面。如果出兵援宋,必然与楚国开战,而楚成王曾对自己有恩情,晋文公心生不忍。但如果不出兵,宋国若被楚国占领,晋国将失去重要盟友,威望也会受到严重打击。经过长时间的犹豫,晋文公在新任中军将领先轸的建议下,决定采取一项巧妙的策略。
先轸提议,可以让宋国假装与晋国疏远,通过向齐国和秦国行贿,促使这两个国家出面调解楚国撤兵的事务。由于宋国的贿赂,齐国和秦国对楚国产生了不满,最终联合晋国共同出兵讨伐楚国。晋文公听后大喜,立刻同意实施这一策略。
按照计划,宋国成功获得齐国和秦国的支持,成功迫使楚成王撤兵,解除了宋国的危机。晋国通过这一策略避免了与楚国的直接冲突,同时确保了宋国的安全。楚国撤兵后,宋国的困境得以解除。
然而,楚国并未就此罢休,楚成王的令尹子玉因为过度自信和骄傲,最终与晋国展开了第一次较量,这场战斗将成为晋楚两国冲突的导火线。
发布于:天津市
